一、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首先来简单地解释一下这几个概念:软路由、硬路由、NAT
软路由:可以看做是带CPU、内存、硬盘的小电脑,并刷入了LEAD或OPENWRT的系统。特点是由第三方软件支持,功能强大,体积小,功耗低,内存和CPU处理能力比硬理由要强大得多。如果不考虑成本,普通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都是可以当做软路由使用的。
硬路由: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无线路由器,都能当做是硬路由。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内网中的机器(内网,大多都是192.168.x.x网段)想要访问外网,必须通过路由器进行NAT进行地址转换(检查数据包的头部,而且对其进行修改,从而实现同一内网中不同主机共用更少的公网IP),才能连接互联网上的机器。这个NAT的转换,不同的路由极限性能不一样。
2、了解Mbit和MB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听到这么说:“我家拉了100兆的宽带,但是下载最大的下载速度也就10来兆,这是为什么?”
“拉了100兆的宽带”
指的是 100Mbit,“下载速度也就10来兆”
指的是10MB
划重点:
100Mbit / 8 = 12.5 MB
也就是100兆带宽,理论最大下载速度只能达到12.5MB,时间单位是秒。即下载1GB(1024MB)的电影,耗时约 1024/12.5=81.92秒,一分半钟不到。
我们接下来讲的都是Mbit(除非指定),也就是百兆路口由器、千兆口路由器、互联网访问带宽等都是指速率是Mbit/s(简称Mbps)
3、路由器的芯片组成架构
我们现在使用的路由器,一般都是由主芯片组合无线芯片组构成,路由器的运作原理大概如下图:
无线连接速度取决于信号强弱,芯片协议,天线聚合等;信号强弱取决于芯片,功率设置,天线,阻隔层度等;总体来说因素较多。
如果不考虑有线连接,电脑(或手机等设备)通过连接路由器的无线芯片组进行上网,数据发送接受的过程大概是这样:
因此,如果不考虑路由器总线等这些微小的损耗,我们可以说,电脑无线上的带宽,取决于无线连接带宽
及NAT带宽
及互联网带宽
之间最慢的那一个。响应延迟
则为NAT延迟
加无线延迟
加互联网延
迟。
取个例子:
假设访问互联网的带宽是100Mbps,路由器的NAT性能是50Mbps,无线带宽连接是866.7Mbps(5GHz),那你的上网速率是50Mbps
4、影响上网带宽因素分析
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大个环节进行逐一分析
4.1 互联网带宽
这里的互联网带宽,就是你每年或者每月需要缴费的上网带宽了。从几年前的4M、8M、12M这种常见的ADSL拨号上网,到现在的50M、100M、200M、500M、1000M都司空见惯光线入户。
光线用户一般都配有一台光猫,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光猫它本身也是一个路由器,不要自作聪明拿它来进行拨号上网,使用它自身默认的桥接模式即可,因为它的性能不好,使用你自己购买的路由器来拨号即可
如果光猫带有两个网口,且你申请入户带宽超过100M,请看准网线接入的口是1000M的。
确保网线是超五类或六类网线
这样,互联网带宽这块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你申请多少兆带宽入户,那就是有多少带宽了。
4.2 NAT带宽
每一台路由器都会有一个NAT极限性能,如果这个极限性能低于互联网的速度,就会影响我们的网速。同样的NAT性能,小包越多,连接数越多,总的带宽越小,产生的延迟就越大
同一性能下NAT实际吞吐量(即每秒传输的速度)因连接数和数据包多少不同而不同。大概理解为每一个连接和每个数据包都要占用一定的CPU和RAM(硬件NAT则有最大连接数一说)。
所以说小数据包越多,连接数量越多,NAT处理越占资源,性能不变下每秒能处理的数据越少(即速度越慢)
BT使用多来源病和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带宽。迅雷则通过多连接的方式从每个来源获取更大的带宽,本质上都会增加连接数量
。在连接数量不超限的情况下,速度增加,当连接数增多到NAT无法处理的时候(即每秒处理能力低于网速的时候),就会影响网速。这就是我们平时多人上网,都喊着要把下载关掉的原因,但实际上很大程度是路由器NAT能力不够影响的,而不是真的带宽不够造成的。
现在大部分的路由器对百兆的WAN to LAN(即NAT)处理,已经不存在问题了,100元的路由器NAT硬件都能做得很好了。但是如果连接数量太多,依然会影响使用体验
(实际上更多情况是无线模块造成的影响,同样并发和小包是无线模块的杀手,而且更脆弱,后面我们会详细将)
实际上很多我们能买到的全千兆端口的路由器,NAT性能可能在300Mbps~700Mbps之间,并不能跑满千兆的WAN to LAN,且随着连接数增加(使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NAT吞吐量会有所下降,可能甚至无法跑满200M甚至100M的带宽,所以NAT性能建议在Iperf3测试中至少跑满甚至超过实际网速。
其实,一般家用的路由器比大多数的软路由NAT能力要强大得多。它芯片组内除了CPU外,有专门的NAT处理模块,由于是专用芯片,因此可以提供相更强的NAT性能。联发科的MT7261(小米路由器PRO),博通BCM47189(腾达AC9博通版)等都可以提供千兆NAT的性能。
总结:
如果是多人使用,想有好的上网体验,路由器不要买太差(几十块或一百出头的
百兆
路由器,就不要购买了),有能力的可以先辨别芯片的NAT处理能力再购买(NAT的处理速率一定要大于带宽),这样NAT带宽这块就不必太过担忧如果可以,尽量关闭后台不使用的程序,特别是网盘、腾讯视频、迅雷等
使用人数少,连数据不大,小包数据量不多的情况下,NAT并不是路由器无线上网的瓶颈。
4.3 无线带宽
路由器的无线使用体验,是最让我们困扰、头痛的部分,因此将它拉出来单独一节讲解
二、影响路由器无线带宽的因素
每一个无线路由器的关键指标就是SoC(系统级芯片),它囊括路由器的NAT、CPU、RAM、无线模块等搭配的详细信息
SoC 的定义多种多样,由于其内涵丰富、应用广泛,很难给出准确定义。一般来说,SoC称为系统级芯片,也有称片上系统,意指它是一个产品,是一个有专用目标的集成电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统并嵌入软件的全部内容。同时它又是一种技术,用以实现从确定系统成功开始,到软/硬件划分,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
如何查看一个路由器的SoC?这里拿测试小组使用的华硕 AC66U B1
来举例:
小插曲:本来想看一下测试小组用的最多的华为
荣耀HIROUTER-CD20
路由器举例的,但是网上搜了一遍没能找到芯片的相关信息,JD貌似也下架了,可能这款路由器用户量很小,根本没能入了测评大师们的法眼。后来我想起那天特意看它盒子说明,标有一个“边缘路由器”
字样(我当时很纳闷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重新搜了一下这个设备的组网信息,找到了这款的相关说明。它们是华为套装分布式路由器(一套三个卖),每个都可以当做主体/分身路由使用,适用于家庭楼层间的无线组网。我认为,它不合适测试组较为高强度和连接数较大的工作,虽然说它们都是千兆级别;或者说我们使用的姿势不对,埋没了它组网的才能。
在这个神奇的Wiki中搜索AC66UB1
,就能找到相关信息
如果你在这里搜不到路由器型号,可以先查找SoC型号,然后再回到神奇的网站去搜索
在百度搜索 ASUS AC66U B1 SoC
就能立马知道使用的是博通的芯片BCM4708C0
通过查看详情信息,我们抽取ASUS AC66U B1这台路由器的SoC关键数据如下(其他我也看不懂):
CPU 双核 1GHz(不是软路由,不用太过关注)
RAM 256M(相对比较大的了)
一个USB3.0,一个USB2.0
4口1000M LAN
IEEE 802.11协议:a/b/g/n + ac
无线MIMO技术:三根天线,2.4GHz 3x3 MIMO 最高450Mbps 5GHz 3x3 MIMO 最高 1300Mbps
一个1000M WAN 口
第三方固件支持梅林(老司机会懂的)
很遗憾,暂时没能找到这块SoC的NAT(WAN-LAN Throughput)性能,只是在胡乱点开的国外论坛别人的对话里说是1Gbps,但不知实际性能如何。找机会测一测。
小插曲: 路由器的时候,商家标题都会加上 1900M、2100M无线这种数字,这里其实是2.4GHz和5GHz速率的总和,如果硬件配置跟得上,数值越大当然越好。这么宣传有点误导的嫌疑,但人家说的并没有错。
拿AC66U-B1来说,2.4GHz 是450Mbps,5GHz是1300Mbps,总和是1700Mbps。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速度是协议速度,由于距离等各种因素,实际工作时的速率大概是协议速度的60%~70%不等,不同的路由器,不同的无线功率,会有不同的表现
另外,JD上很便宜销量巨大的TP-LINK TL-WDR5620 无线速率1200M,但是WAN和LAN口都是百兆口,因此实际工作时,无线速率根本跑不到这么大。这个‘取巧’的宣传不知骗过了多少帅哥美女,包括我在内,承认当初是冲着这个1200M去的,悔恨不迭啊….
1、无线连接协议
无线连接协议 IEEE 802.11
IEEE 802.11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1997年6月颁布的无线网络标准。它是第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之一。IEEE 802.11规定了无线局域网在2.4GHz波段进行操作,这一波段被全球无线电法规组织定义为扩频使用波段。标准的802.11主要用户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园区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it/s
协议经过不断地更新,无线协议已经有 a/b/g/n/ac/ax这几个迭代了,其中ac/ax属于5GHz频段。而ax属于WiFi6的协议了,目前设备还没有普及。
无线连接频段
我们常用的路由器,使用的是
2.4GHz
和5GHz
两个频段
我们Wi-Fi常用的协议是 802.11 n 和 802.11 ac两种,其中n协议同时支持2.4GHz和5GHz两个频段的连接。
802.11 b 极速是 11Mbps
802.11 g 极速是 54Mbps
802.11 n 极速是 150Mbps(1x1 MIMO 40MHz频宽)
802.11 ac 极速是 433Mbps(1x1 MIMO 80MHz频宽)
更多信息可以在 IEEE 802.11维基百科 中查阅
2、无线MIMO技术
好了,下面我们来重点关注无线的MIMO技术。通过之前收集的信息,我们了解到AC66U支持 3x3 MIMO
,可以简单理解为 三根天线可以同时传输数据,也就是路由器具备三条Streams
我们以华硕AC66U B1为例,5GHz频段,三根天线,不考虑连接距离
的情况,每根天线的理论极限速率是 433Mbps。
1. 2x2 MIMO的手机连接
假设支持 2x2 MIMO手机连接路由器的时候,只会用到其中两根天线,那手机连接路由器的极限速率就是 866Mbps
同理,如果是 1x1 MIMO的手机,速率就是433Mbps
2. 3x3 MIMO的电脑连接
假设支持 3x3 MIMO电脑连接路由器的时候,所有天线都会用到,它们之间的传输速率就是路由器5GHz的极限速率 1300Mbps
无线MIMO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 MIMO技术并不是单方面的技术,除了路由器,也需要连接路由器的设备支持才可以建立高速的连接体验
- 不支持MU-MIMO技术的路由器,一块无线芯片,
同时间内只能向一个设备发送数据
,也就是说,如果手机跟电脑同时连接路由器,当路由器向手机发送数据的时候(即使当前的天线并没有全都使用),电脑也会处于等待状态,等到向手机发送数据完毕,才会向电脑发送,以此轮流交替传输。因此,当发送大量数据,特别是一个个小数据包(或者小文件)的时候,所有连接到了无线路由器的设备并不会有等候的感觉,指挥觉得传输速度减慢。- 如果有一台设备距离路由器很远,那它的速率会变得很低,因此发数据给它会变慢甚至超时,从而会拉低其他设备的速度
无线连接总结:
- MIMO技术并不是单方面的技术,除了路由器,也需要连接路由器的设备支持才可以建立高速的连接体验
- 购买路由器,尽量选购千兆路由器,NAT和无线速率稳定的路由器。路由器测评网站:ACWIFI
- 连接设备数量越多,传输速度越容易受影响。
避免远距离的设备连接路由器,它会拉低其他所有设备的速度,影响整体的体验
- 2.4GHz无线连接,我们只需要考虑信号和稳定性就好了,因为它的连接速度比较慢。
我们要养成连接5GHz无线SSID的习惯
来提高我们的用网体验。 - 无线连接是非常玄学的东西,影响它的因素非常多,距离、使用人数、电视电磁炉干扰、墙壁阻隔、不同良心厂商生产出来的无线功率等等。不要相信什么穿墙王的描述。不要想象有一台超级路由器,可以无数人连接使用,当达到路由器瓶颈时,我们应该考虑通过有线+新的路由器的方式将压力分担出去。
三、关于公司整改无线网络的想法
网络需要整改的缘由是:WiFi设备数量越来也多,互相干扰
导致终端设备出现断开连接、数据丢包、上网速率下降等问题,影响正常工作。
这里的相互干扰,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2.4GHz频段了,我们来看看无线路由多了之后,为什么会相互干扰。
1、WiFi 干扰问题的分析
无线WiFi数据传输是依赖于电磁波的,2.4GHz频段拢共有14个频道(信道)来承载数据发送,每个频道带宽20MHz(有些路由器可以动态调整为40MHz),带宽大的,速率也就越大。
IEEE 802.11 2.4GHz的频率范围是2412MHz~2484MHz,其中容纳了14个频道,就会发送重叠,进而产生干扰。百度维基中对信道列表的干扰问题描述是这样的:
总结起来就是:有多个WiFi同时使用时,为了避免发生信号干扰,两两路由器之间的距离要小于-50dBr(这个是信号强度),或者两两路由器之间的信道至少要有22MHz的间距。
同时,很人性化地给出来互不干扰的信道推荐(注意看使用的协议和带宽):
2、我臆想的无线网络整改方案
2.1 方案一:重新布线组网,统一管理
1.AC + AP组网
AP 可以理解成没有WAN口(或只使用LAN口)并关闭了DHCP的路由器
这种方式是使用一个软路由进行DHCP分配,其他无线路由器当做AP
这个方案的优点:
全程布线,带宽的瓶颈仅仅在于无线部分
能有效分担多人连接同一个无线产生的压力
成本相对较低,现有的路由器都能当做一个AP使用
这个方案的缺点:
- 即使每个AP的SSID名称一样,从一个AP走进另一个AP,并不能自动无缝切换网络,可能会出现你在很强的AP范围,却连上了很弱的那个AP
- 在有特殊需求的开发人员或者测试人员区域,AP热点可能比较密集,问题又回到 了原点
- 无法满足模拟指定SSID的特殊需求(当然每个AP的SSID可以自定义名称,这个就不是问题了)
这个方案,投入成本相对较少,也对整体无线网络有了一定优化。但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案合适办公隔离教性强(即多个房间隔离),有没有特殊开发测试需求,仅仅需要能够上网的环境
2.MESH组网
支持Mesh组网的无线路由器,可以看做是两台路由器之间进行了无线桥接,从而在不需要布线的情况下,扩大信号覆盖的范围。
我个人不太推荐这种方案,理由是:
- 投入较大,市面上的套装一般较贵。并不是贫穷限制了想象,毕竟没有尝试过,如果花了大成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心痛是必然的。
- 这种组网是无线组网。而无线又是很玄学的东西(受影响干扰的因素实在太多)
- 我认为这个合适大家庭,不合适企业用,特别是有开发和测试需求的我们。
3.KVR无线漫游组网
先来看一下苹果官方的KVR详解
简单地说
K:无线路由器告诉我们设备,周围可用的接入点
R:快速认证,节省接入点的认证时间
V:监控设备与无线路由器负载判断最接接入点以及控制切换时机
这个组网方案类布线跟AC+AP方式一样,但能解决AC+AP组网无缝漫游切换的问题。
但是对路由器有一定要求:
需要支持KVR协议
需要第三方固件支持
部署入门门槛比较高,合适技术控折腾
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2.2 方案二:局部优化,整体协调
公司除了研发和测试组,能够感觉到Wi-Fi信号的干扰外,我相信大多数人并没有察觉,即使他们处于信号严重覆盖的区域。因为他们仅仅是有上网的需求,偶尔的慢速可能并不影响他们的满意度,或者他们会归咎于电脑的卡顿问题。
因此我这里先把人群进行归类:
- 测试小组人员 重灾区,也是亟待优化解决的那部分人。他们可能需要人手一台路由器,可能一台路由器挂在十几个设备。特别是摄像头的P2P是占用连接数、上传带宽的,非常容易遇到塞车的情况。
- 开发调试人员 次灾区,可能不需要挂在多台设备,但需要路由器就在近前
- 其他员工人员 能有不错的上网体验就会心满意足。
法则:我们以测试人员为核心,进行局部优化,其他人员避让协调
我们来解决测试人员的问题:
1 | 1. 使用时,尽量不要超出路由器5M的范围 |
我们来解决开发人员的问题:
1 | 1. 在测试小组周围的,请避开测试小组使用的信道,并如果可以,放置位置远离测试人员的路由器 |
我们来解决其他人员的问题:
1 | 1. 在测试小组周围的,放置位置远离测试人员的路由器 |
以上方案纯属臆想,并未真正实践。
四、参考
Spoto Tsui
Ursprünglicher Link: http://www.luckymo.cn/2019/12/15/关于无线路由器不得不说的一些事/
Copyright-Erklärung: 转载请注明出处.